分享成功

Lydia Tár & Linda Tarr,伪装的强势和自我的毁灭(内含全片细节分析和剧本品读,正在缓慢更新)

这是一个基于Lydia Tár和Linda Tarr双重自我的对Lydia的剖析,剖析完了之后会在后面放上全片(我看出来的)每一个细节,还有剧本与画面的细节对照。

全篇分析建立的基础:这是一个塔尔视角的电影。我们所不知道的、电影所模糊的一切,是塔尔自己不愿意回忆或者不愿意提及的。我们看到的一切是塔尔的态度。


我觉得Tár表现的并非真实的自我。——凯特·布兰切特

电影里Tár的哥哥称呼她Linda,随后才意识到自己口误,重新称呼她为Lydia。这里折射出一件导演不曾言明但确切发生的事情:塔尔改过名。

墙上的奖状上的名字是Linda

Lydia Tár,一个看上去就很优雅、上流、古典乐、还很女同的名字,并非是塔尔的本名。

她的本名是Linda Tarr,一个平平无奇的美国名字。一个符合她出身的名字。

Originally a medieval short form of Germanic names containing the element lind meaning "soft, flexible, tender" (Proto-Germanic *linþaz). It also coincides with the Spanish and Portuguese word linda meaning "beautiful".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this name experienced a spike in popularity beginning in the 1930s, peaking in the late 1940s, and declining shortly after that. It was the most popular name for girl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47 to 1952.
最初是中世纪日耳曼语名称的缩写形式,包含元素lind,意为“柔软的,灵活的,温柔的”(原日耳曼语*linþaz)。它还与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中的linda相吻合,意思是“美丽的”。

Behind the names告诉我们,Linda在塔尔那一辈的美国女孩里仍然挺受欢迎;关于这个名字的形容词是,女性化,古典,成熟,普通,朝气蓬勃,文雅,美丽,温柔。

这些都不是Lydia Tár。Lydia Tár是古典音乐界只差一步就能封神的大师,表面上极为强大,高傲,刚愎自用,中性化,去性别化的思考方式和谈吐方式,永不示弱,野心赤裸裸的写在脸上。

Lydia Tár和Linda Tarr,其实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自我。塔尔选择以Lydia Tár的形象示人,这是她创造出的另一个自我,出格的、离经叛道的、野心勃勃的自我。但是Linda Tarr也是她,真正的她。Lydia的出现,是为了保护Linda。Linda并不足够强大去抵抗这一路向上爬的恶意和阻力,所以她被塔尔小心锁起来,只用Lydia的形式示人。她以为外在形象足够强大,就足以融入父权的社会。

A two-year-old Tár holding a toy accordion, and a ten-year-old black-eyed Tar holding a hockey stick.She opens the closet, slides late-80's outfits to one side, and squats down to find SIX SHOE BOXES covered in colored paper, labeled in Magic Marker in the block letter style of an eight-year-old child:
"Sundries," "Cash," Passport, "My IRA," "Jewelry," and finally, "Little Toys"
She smiles then looks up to a SHELF with 53 carefully labeled VHS's of each and every CBS Young People's Concerts.

这是剧本里提到塔尔回家时看到六个小盒子时的反应。

六个小盒子,Lydia正好挡住了Jewelery

Lydia的微微一笑证明她并不讨厌自己女性化的一面(这六个盒子非常女性化,尤其是珠宝拿个盒子),也并不讨厌Linda Tarr,不讨厌自己的出身。她会在大受打击后回到家里,其实已经证明她改名并非是因为痛恨Linda Tarr这个名字和出身。但她还是挡住了Jewelry的小盒子,证明她仍然没接受那个小女孩的,脆弱的自我。但,这两个自我都真切的存在于她身上。

Linda Tarr是脆弱的、需要被保护的,但又是顽强到不足以被碾灭的。我认为,对于Lydia Tár而言,Linda Tarr的存在就是我们在全片中一直隐约感知到的“她的良知”。塔尔敏感脆弱的一面其实都是Linda的外显,换句话说,她从未真的无情。

那么,她为什么会走偏到这条路上来呢?我个人觉得是如下原因:

1.塔尔在成长过程中,并未被人以一种合适且理解的方式爱过。

2.塔尔的成长环境完全由父权把控。

3.塔尔不知道什么是“爱”,但她渴求爱,这种渴求让她行之偏差;年轻激情的爱的理解让她疯狂和各种人上床,从年轻人身上汲取自己没有的活力,试图利用性填满爱的空虚。

4.权力腐化了她。手握权力而远离大众,只会越发觉得自己的至高无上,而无视自己所有的虚弱和脆弱。


首先,我们来谈谈第一点:她从未被人以一种合适且理解的方式彻底爱过。

塔尔的成长过程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小时候在家里的部分,第二部分是她在古典乐界学习和打拼的部分。塔尔的妈妈是聋哑人,就算再怎么支持女儿的音乐事业和天赋,也很难真的理解女儿;塔尔有恐音症,应该从小就是个奇怪的小孩儿;塔尔是lesbian,但家庭对她的期望应该是成为一个温柔的、健康的、朝气蓬勃的普通女性,与家里阶级所匹配的异性恋女性,而非高高在上的古典乐大师,这二者必然冲突;何况塔尔其实并不讨厌自己的出身,她的改名必然伴随着一定程度上和家庭的冲突和决裂。

电影刚开头的时候,助理问塔尔要不要回去看母亲,她发了信息。塔尔说,next trip。家庭关系从中可见一斑。

塔尔决定不去看母亲

我并不觉得这里是塔尔对家人冷漠;我更倾向于认为她的改名和她的冷漠都别有原因。如果她对家人冷漠无情,她不会在一切over后回到家里,也不会跟哥哥打招呼。考虑到电影完全出自塔尔的视角,我们所不知道的都是塔尔不愿意回忆或者逃避的东西,那么与原生家庭的故事是塔尔所逃避、从不提起的,而并非是她所鄙夷的(如果她只是为了融入上流社会她应该是鄙夷自己出身的)。

第二部分则是在古典乐界的成长过程。那可是古典乐界,老白男们把控的古典乐界。你看她与Davis的对话,哪怕她已经看上去非常憔悴,言语间也隐约有脆弱透出,Davis也永远只是侃侃而谈过去的音乐家们的故事,告诉她那些冷酷的结局,将自己洗白得一干二净,庆幸自己全身而退。塔尔怎么能从这么一个世界中得到真正的关怀和爱呢?

Davis急着庆幸自己全身而退


其次,是塔尔的成长过程中的父权环境。古典乐界现状已不必赘述,塔尔被父权个体引领也保护(师从伯恩斯坦),自然会成为这一逻辑和规则的下一个维护者。(如果想具体知道她怎么成了维护者可以移步另一篇影评的分析,电影里没有直接描述她对父权个体维护的部分)

我个人认为,她想让基金会也扶助男学生的原因在于:她已经快要封神了,at her peak。在这个古典音乐界里,在她成为一颗恒星之后,性别的强存在感于她是藩篱,是阻碍,而非特色或者助力。她在试图摆脱自己被性别界定的身份;在这方面的表现上来看,塔尔是厌女的,但她的厌女由大社会塑造而成。

除去她对自身身份的厌恶之外,塔尔很讨厌老白男,其实。

Where ANDRIS DAVIS, 82, is known and still feels like a big deal. The walls adorned with framed B&W photos of famous dead people. Other than Marlene Deitrich, nearly all are white males of classical music. Among the Furtwängler and Karajan, Tár hates the place, and pokes at a salad while listening to old man stories, hoping she never becomes such a creature. (82岁的安德里斯 •戴维斯(ANDRIS DAVIS)在这里至今为人所知。墙上装饰着黑白照片,照片上都是死去的名人。除了 Marlene Deitrich,几乎所有人都是古典音乐的白人男性。在他们中间,富特文格勒和卡拉扬,塔尔讨厌这个地方,一边听着老人的故事,一边拨弄着沙拉,希望她永远不要变成这样的生物。)

如上是剧本里的原话。塔尔讨厌这个“几乎所有照片都是古典音乐界白人男性”的地方。再考虑到先前电影刚开场时塔尔接受采访时顺畅地一口说出的女指挥的名字和对她们生平的了解(虽然塔尔坚持说我觉得现在性别歧视的事情在进步),我个人认为塔尔的女性意识其实是全然觉醒,只是被她强行压制的。对女性指挥家的了解、对女性乐手的关注,怎么不算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表现呢?我一向觉得男性很少会关注到本行业内的女性,更别说一口说出她们的名字。


第三点,是塔尔对“爱”的渴求,对年轻肉体的趋之若鹜,对性能填满爱的错误期望,最后竟至于行差踏错。

Kirsta, Francesca, Olga,还有那个名叫Whitney的女观众,都很年轻。(在此我们不讨论悖德的问题了,plz)Kirsta自杀的时候才25岁,Olga看上去也就是二十岁上下的年龄,Francesca就算比Kirsta年纪大也大不了太多。而塔尔,很显然,她早已步入中年。吸引她的女性都是年轻人,我想这并非巧合。

当然唯一的例外是她的妻子Sharon,这个可以留待Sharon的分析部分再说。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和年轻人上床,对于塔尔来说,是一种攫取活力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嘛,总的来说比较干柴烈火......在塔尔内心深处,Linda没有得到过关怀或爱,所以自然会渴求爱。但是她不知道正确的爱是什么样子,或者以何种形式表达。她以为性就能填满爱的空虚,但这一切并无可能。

塔尔谈论马五
That interpretation was very true for Mahler later in life, after the professional bottom dropped out and Alma had abandoned him for Gropius. But, as I said before, we are dealing with time. And this piece was notborn into aching tragedy, it was born into young love.

这一段话其实是塔尔的自我投射。她从爱的角度来理解马勒第五交响曲,其本质不过是她自己的投射。她说马五诞生于年轻的爱而非悲剧,但马五这首交响曲本就是悲剧,她反复排练的第一乐章名叫葬礼,她指责马勒的妻子离开了马勒,是因为她觉得马勒的爱没得到回应,就好像她自己从来没被人爱过一样。而年轻之爱,其是否暗指的正是她对年轻肉体的着迷呢?

(未完待续,持续更新中)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支持楼主

4人支持

首页 电影  连续剧  综艺  动漫  电影解说  电影资讯  

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本站不存储、不制作任何视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附说明联系邮箱,本站将第一时间处理。

www.hnpx100.com 联系邮箱:9999@test.cn

Copyright2009-2023 www.hnpx10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百度地图·搜狗地图·神马地图·360地图